电话:56353072
邮箱:zgcafe@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巨山路188号院1号楼B116-1
从去年岁末延续至今,COVID-19 疫情犹如一场海啸,突如其来,破坏力巨大:亿万民众面对焦虑和恐慌,医疗行业承受高压,多国经济遭遇重创。
作为信息科技行业的工作者,两个多月来我时刻关注着疫情的进程, 并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为抗击疫情提供帮助, 包括启动危机应对机制, 捐赠资金、免费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微软全球供应链资源紧急调配医疗物资;微软研究院健康医疗团队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合作开展对新冠病毒的研究等等。
在此期间,我也在反复思考:为什么 COVID-19 所造成的危害会如此严重?我想,这固然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死率也较典型的季节性流感严重得多——就像比尔·盖茨所说,“表现出百年不遇的病原体的迹象”;但另一方面,肆虐的 COVID-19 之所以能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灾难,也揭示出以下事实:
一、尽管近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愈发快速和深入,但距离赋予各行业的业务和服务以智能化、在线化、远程化、虚拟化等数字基因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包括医疗在内的各行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愈发迫切的任务。
二、技术无国界,病毒也无国界。当前,人类已是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的联系其实远比许多人所想象得更紧密。
三、无论是对抗疫情,又或是疫后重建经济与民众信心——没有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国家能够独力解决 COVID-19 带来的诸多挑战。危机时刻,唯有团结、协同、互助,才能更快地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拥抱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从举国层面的风险防控、科学防治、精准施政,到医疗卫生垂直领域对病毒的剖析和对疾病蔓延趋势的瞻测与预警、疫苗与药物的研制、远程问诊,再到各行业各领域复工、复产、复学……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以及 IT 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可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值得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在此次“战疫”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疫”的技术动力首先来自于包括微软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公司跨界医疗领域的探索:例如,在 COVID-19 疫情挑战下,微软研究院正在积极利用公开数据开展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的研究,并着手利用 AI 和云计算技术加速推动医疗创新。其中,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多支团队正在打造的一个系统能够对基于公开序列数据的 COVID-19 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乃至流行病学分析。我们希望借此为国内外医学界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洞察。
3 月 20 日,微软宣布与自适应生物技术公司(Adaptive Biotechnologies)合作,通过绘制人群对病疫的大规模适应性免疫反应图,来研究 COVID-19。发现相关的免疫反应特征将有利于开发出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解决方案,强化各界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现有研究工作。所有的研究数据都将通过开放的访问站点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公共卫生官员和组织。
“战疫”的技术动力还来自于越来越成熟和实用的产品应用。由于形势紧迫,许多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因此被迅速部署于“战疫”前线。例如大众易于感知和理解的:从机场、火车站等交通节点常见的结合 AI 能力的红外测温仪器,到可为患者提供就诊预约或知识问答的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又如可辅助政府相关部门(如各地卫健委)更精确预测病毒传播路径和爆发点的患者行迹分析技术、病毒基因分析技术及 AI 医疗图像分析技术;再如活跃于战疫前沿阵地、与人类医护勇士及患者共同奋战的机器人远程消毒系统;还有能够助力复工复产企业更高效协同的云端学习与办公应用等等。
对抗疫情的战场同时也成为了各种新技术的“校验场”。而作为在技术领域具备较大影响力的公司,“战疫”全程中,微软始终在线、从未缺席:我们不仅以捐资捐物的形式助力“战疫”,与合作伙伴一道,努力为对抗疫情相关的各环节主体提供支持。
我们与 TMiRob 合作打造了机器人远程消毒系统,以 Surface Go 平板电脑为核心,该系统能够控制机器人对医院进行清洗消毒等工作,从而减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他们感染病毒的风险。
我们与飞利浦 CT 合作使用微软混合现实设备 Hololens 2 提供远程协作解决方案,以提高武汉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在医疗设备安装、部署和配置及医学培训方面的效率。该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我们与合作伙伴医利捷开发的远程会诊平台于 3 月 13 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其对口帮扶的会理县人民医院交付使用,帮助两所医院解决疫情期间难以及时进行专家会诊的燃眉之急。
我们的教育团队在各地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下,帮助上千所国内学校紧急制定和部署了微软远程教学解决方案,覆盖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沈阳等十几个城市——同样为教育行业进入在线运行模式做出贡献的还有如阿里钉钉、小鹅通等国内技术提供商。
我们提供的云计算、生产力工具、虚拟化等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让企业及其员工即使在特殊时期依然可以远程高效的协作,以确保业务的恢复和正常运行,并为未来长期的发展提供保证,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像微软 Teams 及 Skype、腾讯会议、Zoom、思科 WebEx 等协同工具也被各行业广泛应用。
我们为必应搜索(国际版)新增了更具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疫情数据和资讯,以备各方查询。
在其他国家,微软也在为受疫情影响的社区和民众提供最关键的基础设施: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已发布了一个基于微软医疗机器人服务的评估工具,它可以快速评估人们所担心的感染症状与风险——借助 AI 技术,机器人能为用户提供相对可靠的行动建议,例如联络医生、做进一步检测,或是暂时无需就医、在家隔离和观察。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医疗机构也在使用这项服务,每天平均发送超过 100 万条信息。这一解决方案显然有利于减轻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压力,使他们可以为最需要诊疗的人提供更及时的护理。再如,圣卢克在宾夕法尼亚的大学健康网络通过微软 Teams 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视频沟通;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则分享了学校是如何在 3 天之内将 8 万名学生所需学习的 90% 的课程转移到 Microsoft Teams 平台上,对于这家创立于 1088 年的学校来说,这可谓 900 多年来的第一次。此外,截至 3 月下旬,全球已有 2000 多个客户安装了微软新发布、可在危机期间共享信息并高效协作的 Power Platform(微软核心产品、企业级智能应用)模板。瑞典医院和西雅图地区的其他医院在使用 Power Apps 和 Power BI 管理床位和重要医疗用品的库存,并将信息在该地区分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计了一个交互式指示板,可实时查看、追踪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搜集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一个 GitHub 资源库访问,该解决方案由我们的合作伙伴 Esri 的 ArcGIS 绘图和分析软件在 Azure 上提供支持——以上只是微软助力此次“战疫”诸多行动中的极小部分。
或许比支援“战疫”更重要——突如其来的 COVID-19 疫情是一个警示。对抗疫情、抢救病患是在和时间赛跑,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与边缘计算等技术,信息技术行业早就应该加速赋能医疗行业,双方携手对病毒的发生原理、可能宿主、扩散机制、应对方案进行更多前瞻性研究。至于其他受波及的行业,也需更迅速、更深入的转型,来强化自身抗风险能力。
也就是说,应加速新技术与行业现实需求的融合,更快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海啸前,说起“数字化转型”,很多企业伙伴都将之简单理解为流程的数字化、业务的在线化、服务的即时化,这些理解虽然不错,却也不够全面。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为产品和服务、客户和业务、管理和运营、员工注入数字化基因,进而实现企业肌体的进化与“变身”,让企业及其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等技术概念将能够迅速化为实用图景,使医疗、制造等行业得以更高效地防范风险、更精准地预测未来;而转型后的企业则会在商业洞见、业务布局、客户发掘、供应链延展、需求响应等多方面获得更强大的能力——尤其是在预判、防范与应对传染病、台风、地震等灾害方面,数字孪生可以通过推演物理实体所映射的数字镜像体的变化状态,对未来事态做出近乎于与现实演进同步的仿真模拟,使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危机时都能更快地适应,进而解决问题。
齐心战疫,世界一体
就在中国国内疫情形势一天天向好、从政府到公众都依稀看到了胜利曙光时,其他一些国家却迎来了严苛考验。
之前,在中国国内疫情仍在快速蔓延的那个阶段,全世界制造业、运输业、科技公司、旅行服务企业的业绩表现已受到较大波及。而当中国终于遏制住病毒传染的势头,制造业生产能力与供应链亦开始有序恢复,对“中国制造”较为依赖的欧美发达国家却又成为病毒肆虐的主战场,而这势必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毕竟,疫情在各国、各区域间建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阻碍了物品、人员与资金的正常流动。
那么会不会像一些人所担忧的,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将因此次疫情的冲击而改变,甚至发生全球化改向、“去全球化”的转折?对此,我倒是认为,疫情更加证明了:以邻为壑、闭门造车、各自为战的做法行不通。恰恰相反,疫情过后,全世界或将成为一个命运联结更紧密的共同体。抵御疫情与疫后经济重振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国家独立完成。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实现了在国境之内对疫情的有效控制,然而只要有一天,来自境外的输入病例不能完全杜绝,那么“战疫”行动就还将继续。归根结底,只有各国、各地区都走出 COVID-19 阴影区,全球经济秩序才能恢复正常;只有各国、各地区携起手来,持续加强科研协作、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及安全保障,才能共克时艰、实现长远发展。
不仅如此,病毒固然在各国、各区域之间建起了一道道藩篱,导致人流受阻、物流不畅,却也令信息流变得更加壮大、流动更迅速。每天我们都能从形形色色的信息渠道看到全世界的战疫实况;看到疫情形势较严峻的国家对特定医疗物资与运输能力、效率的迫切需求;看到国内工厂一度为防疫而停工,导致国外市场无论 PC 还是 iPhone 都面临缺货;看到“宅经济”的模式下,诸如烹饪装备、运动器械、生活电器等类别的产品反而迎来了销量的爆发……某种意义上,全球化确实因疫情而遭遇到挑战,但当整个世界战胜疫情后,全球化也可能迎来强劲反弹。
倘若更乐观些去看待未来,此次的疫情甚至可能加速推动第三轮全球化的浪潮。第一轮全球化浪潮与首次工业革命相伴生,以商品的全球化流动为表征。第二轮全球化浪潮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以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为表征。第三轮全球化浪潮因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入融合而成形,数据成为世界经济互联共通的推动力,供应链的全球化、货币的数字化已不止是趋势,还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世界一体。正如一首诗中所言: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尽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也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疫情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沉浸思考,也让我们能够更多地关心他人。我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并且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就像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曾经历过其他诸多重大转折与挑战一样,而在这些转折与挑战过后,人类也必将从中成长,变得更加强大。
3 月 21 日,在一封题为《一起对抗 COVID-19》的致全员信中,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指出:“我们仿佛置身未知土地,内心充斥着不安和恐惧。我与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一样,在过去几周也曾几度迷失在这个未知数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病毒无国界,行动亦无国界。我们在全球共同体中团结一心。我排解焦虑的方法是,将注意力放在每天做些什么事情来实现小小的改变。无论你在哪里,都有机会做这件事。以梦和希望为马,积跬步,而至千里。为了我们所爱之人,为了我们的社会,每个人的一点点改变,就能积少成多,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
我很认同《刷新——重新发现商业和未来》一书的核心观点:转型背后的驱动元素是同理心以及赋能他人的意愿……在一个技术激流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现状的世界里,同理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对书中的观点加以引申,在一个COVID-19 疫情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现状的世界里,同理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
同理心意味着我们能够体会到仍旧身处于苦痛渊薮的同类们的感受,就像我们自己也身处于苦痛渊薮。没有人会旁观和嘲笑困境中的自己——而是会尽一切努力展开自救。推己及人,某种意义上,在当前的状况下,救人便是自救,援助他人便是援助自己,无论他人处在哪个区域。也就是说,唯有齐心互助,才能彻底战胜 COVID-19 疫情。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认为,在一座有着 15000 年历史的考古遗迹里发现的一根骨折又愈合的人腿骨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摔断腿的动物无法存活。而这根愈合的腿骨表明,伤者得到了同伴的照顾。因此,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迹象是对一个受伤和有需要的人的长时间帮助。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有难时互助。
最后,一场疫情,让我更庆幸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科技工作者,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世界的发展,去克服包括本次疫情在内的人类所面临的诸多亟待解决问题的挑战,我和我的同事们都责无旁贷——微软“ AI for Good ”计划旨在为个人、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组织提供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共同应对一些重大社会挑战。这一宏大计划目前已涵盖了应对地球环境挑战、创造残障人士可获益的应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助力人道主义工作及促进医学发展等五大任务。AI for Health 正是“ AI for Good ”计划在医学领域的延伸,目标是支持非盈利组织、研究人员和机构利用AI技术改善社区和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
迄今为止,微软已同全球近 169,000 个医疗健康组织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在微软研究院,我的同事们提出了各种医疗诊断和治疗应用,尽管它们不是微软的主营业务,却对整个世界至关重要。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每个人都更加关注医疗卫健行业的未来,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混合现实等技术将有望大幅推动全球范围内医疗水平的进步,并在疫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我的朋友朱民教授指出,2020 年全球贸易增长下滑曲线将超过 2008 年,在 -10% 以下。我想,科技理应是助世界转危为机、止衰复兴的关键力量。
另一支关键力量是中国。在国内疫情逐渐受控、国外疫情形势仍严峻的当下,中国对全世界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无论是发现疫情、防控疫情,还是复工、复产、复学,中国都超前于其他国家两个月左右。当别国处于沮丧无望的悲观氛围下,中国的经历与经验可以为人们重建信心——就像比尔·盖茨所呼吁的,相关国家“应借鉴中国那些出现感染(病例)地区之前所采取的措施”。我相信,待尘埃落定,世界会对中国在整个战疫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与贡献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而与中国一起迈向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拥抱转型,不断求索。